对话不是为了统一想法,甚至不是为了字面上的“友谊”,而是基于不同努力加强讨论,通过制度创造交流机会保证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长期稳定的对话,力争求同存异,直到有一天,大家愿意暂时放下自己的逻辑,为对方着想,为的是共同担当责任。
亚洲愿意给他们的青年这样一个施展身手的舞台吗?2016亚洲青年文明对话论坛似乎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可能的契机。
青年人能否缔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他们所生存的时代如何看待青年,并是否愿意放手让他们去探索自己那未知的、孕育着无数可能的可塑性,包括是否愿意为他们的探索提供机会和制度上的保障。
因此,亚洲青年文明对话论坛是重要的。本次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协会联合会共同主办,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市高新区管委会、完美世界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全球青年领袖实验室、太和智库、北京汉今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全程支持。它以“亚太文明、文化、社会凝聚力、尊重多元化以及维护和平之间的关系”和“动员青年成为地区及国际上变革的代言人”为主题,首先表达了一种积极的态度,表明至少在这样的一个范围内,我们对我们的青年是有所期待的,并愿意向他们表达过来人的信赖。
虽然,联合国不止一次提到动员青年的重要性。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14-2021年青年业务战略》中明确提到“青年男女主们主导着变革……”可能还是有很多人对青年人表示怀疑。
一方面,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身体、智识成长最关键的阶段,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青年当然可能意味着成熟、希望,但它先天就伴随着叛逆、躁动、盲动与冲动。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大多数的示威游行、大规模的街头暴力总是少不了青年;这个世界的战乱冲突,他们也往往是主力;大多数时候,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蛊惑,更急于采取行动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在再三思索与权衡之后。
另一方面,今天,虽然距冷战结束已过去二十多年,但当下的世界实在说不上更好,有很多方面甚至更糟。战乱几乎没有在这个星球消停过,每一刻都有无辜的人失去生命,披着宗教或文明外衣的野心家比比皆是,而且人类在诸多领域都面临生存挑战。与冷战时面临的核恐怖相比,很难说普通人内心的恐惧是多了还是少了。
无疑,挑战是巨大。但我们有信心,我们的信心就源于“青年交流”曾经取得的巨大成功,还在于论坛召开本身已经表示出:我们在行动。
我们今天所看重的“青年交流”肇始于一个国际关系史上的奇迹,相信仅凭借这一点就足以让我收起些许颓废与沮丧。
在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两个国家恩怨能够比得上法国与德国。这两个国家视查理曼大帝为共同的祖先,有着上千年的共同历史,但建立主权国家前后的几百年里,却大部分时间在打仗。仅仅从1870年到1945年的75年中,就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三次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
而战争的戏码,无论胜负如何易手,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态度却始终如一:割地、赔款、限制军备……于是仇恨日积月累,彼此的成见也越来越根深蒂固。例如,1945年盟军在即将赢得二战前夕,制定战后对德政策时,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曾有一项明确指令,“占领德国非为解放之目的,而是将之视作战败敌国。坚决禁止对德国官员和人民的友好行为。”正因为如此,德法之间的仇怨被一度认为是无解的。
19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德国总理阿登纳为法德和解定了调。但谁都知道化解这样的仇恨有多难,没有人知道它需要多久以及需要付出怎样的辛劳才会有收获。两国首脑把法德和解的关键角色交给了青年人。事实证明,两国青年没有辜负这个期待。
在明智的政治家的推动下,在一系列有效机制的作用下,德法两国每年有二十万青年参与互动,或进入对方国家生活,或参与定期的交流,或参与共同课题……迄今,已有800多万德法青年参与互动。这对于拥有六千万人口的法国以及八千万人口的德国来说,实在令人赞叹。
从代表法德和解的标志性文件《爱丽舍条约》(1963年)签订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至于法德和解的实际效果,当然就更加值得赞叹了。回到亚洲,回到论坛,想想看亚洲青年人数超过7亿,这些青年的雄心与能力足以为实现该地区梦寐以求的繁荣、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那么,有谁在半个世纪前想到了,青年们能够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而且完成的如此之好?不放手让青年去尝试,一定不会有这样的收获。
亚洲的多样性以及亚洲面临区域内、全球性挑战的复杂性,可能远在法德关系之上。但法德和解的经验有一条却深合亚洲的现实。那就是对话不是为了统一想法,甚至不是为了字面上的“友谊”,而是基于不同努力加强讨论,通过制度创造交流机会保证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长期稳定的对话,力争求同存异,直到有一天,大家愿意暂时放下自己的逻辑,为对方着想,为的是共同担当责任。
亚洲愿意给他们的青年这样一个施展身手的舞台吗?2016亚洲青年文明对话论坛似乎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可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