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中国谈食品安全问题更多的是无奈,最近发生的“福喜事件”又一次给中国食品业添上了不太光彩的一笔。就在“福喜事件”爆发之时,笔者有机会前往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下称“菲仕兰”)进行乳业调研,通过对其全产业链的参观采访,发现了一些或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带来启示的制度与方法。
菲仕兰公司是奶粉品牌美素佳儿的母公司,除了生产奶粉,还生产奶酪及一些半成品原料,它全资隶属于菲仕兰国际乳业合作经营集团,后者拥有超过19000名来自荷兰、德国和比利时的会员农场主,合作社模式使得农场主的利益和企业利益被绑定,从而同为产品质量背书。
这些农场主将所生产的所有原奶销售给菲仕兰,同时从菲仕兰获得收益及年度的债权分红。农场的牛奶被收集后,样品会被送往第三方检测,几个小时之后出具的检测结果不仅决定了牛奶的销售价格,每次不合格的检测结果将会导致扣款和取消年度质量奖励;当一家农场多次检测不合格,则会被取消成员资格。
在与菲仕兰公司质量事务总监苏珊·霍斯特对话过程中,笔者问她,她认为中荷两国企业对质量把控存在哪些不同?她的回答也很明确,相较于把监测融入生产过程,预防性措施居多的质量监控体系,中国企业更多地采用了终端检测方法。
苏珊·霍斯特说,就她所接触过的中国企业来看,他们对预防环节不是特别感兴趣,但是在她看来,终端检测是一种高成本的质量监测手段,“如果产品生产出来才发现有问题,那就要毁掉所有的产品。”
事实上,从“福喜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终端检测不仅成本高(事件发生后,以麦当劳为代表的下游企业不得不面临断货的风险),同时也不是一个有效的监测方法,那些原本已经过期的原料在经过回炉制成成品后,已经完全隐藏了其本来的模样。
苏珊·霍斯特称,菲仕兰公司将质量管控融入从奶牛饲养、挤奶、原奶采集到加工、包装、分销所涉全部环节中。通过现代化设备,从小牛出生时间到其日常的一日三餐、每头牛使用的药物、每天在什么时间挤过几次奶等,所有信息均会被纳入数据库。
不过,检测手法固然重要,当事人的意愿则是很多质量事件的关键因素。
合作社模式意味着乳品企业的真正主人其实是那些数以万计的农场主们。他们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夫妻二人饲养一百余头奶牛,并且世代相传。
在菲仕兰每年的公司利润中,55%用于支付给奶农,剩余的45%会用作企业再投资。而这一分配比例则每三年由农场主组成的理事会讨论决定。
不过,即便如此,荷兰乳业如今的质量水平也并非一蹴而就。苏珊·霍斯特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里,乳业企业面临的是不同问题,譬如35年前,菲仕兰关注的是牛奶营养问题;25年前关注的是抗生素、细菌数等安全问题;15年前开始建立生产标准、卫生和建筑规范以解决过程安全和质量问题;如今,对于菲仕兰来说,面临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要解决环境、动物福利、药物使用的问题。而未来,菲仕兰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苏珊·霍斯特自己的观点是“如何解决诚信问题”,“就是不仅看你是怎么说的,还要看你是怎么做的。”
就中国乳业来说,苏珊·霍斯特认为,虽然现在面临的更多是安全问题,但是可能并不需要像菲仕兰一样花上15年的时间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