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互联网领域最火热的话题,无外乎企业社交网络的兴起,众多企业社交产品接连浮现。笔者认为,虽然目前企业社交化市场依然是一片蓝海,但谁能为传统企业软件提供“社交化引擎”,帮助传统企业软件进行社交化变革,谁就将最终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从早些时候的微软收购yammer,IBM、SAP、Oracle在其产品中加入社交化功能,到近期微软CRM与企业社交网络tita.com对接,纵观所有与“企业社交”相关的互联网大事儿,都离不开企业软件自身的社交化转型。
企业软件社交化转型 大势所趋
Gartner公司的调查显示,进入2002年后,全球企业软件市场的增长逐步放缓,甚至在有些领域出现了市场萎缩现象。与国外相比,国内的企业软件市场在经历2000年的销售高峰后,也逐步陷入冷淡。2004年中国最大的财务软件公司小蜜蜂宣布倒闭。进入2012年,国内最大的企业软件厂商用友第一季度亏损4170万元,另一家龙头厂商金蝶的经营利润也出现了大幅下滑。
究其原因,大部分企业软件过于追求“大而全”的设计理念,往往忽视了最终用户的使用体验。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软件使用起来过于复杂,使用者之间又相互割裂,沟通、协作极为不畅。企业花费大量资金购入软件后,内部难以推广,实际使用中很难发挥其价值。
而与企业社交元素的结合,将为企业软件厂商带来新的生机。Aaron Levie(Box.net,CEO)曾表示,通过引入社交化元素,企业软件最终使用者之间可就业务事项进行高效的沟通与协作,企业软件的易用性将得到大幅提升,软件价值也将真正显现。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众多企业软件厂商开始社交化转型的原因。
企业软件社交化,企业社交产品的契机
对于企业社交产品而言,如何摆脱概念炒作,真正通过社交化基因为企业带来看得见的实用价值,是当务之急。目前,传统企业软件社交化转型的强烈需求,恰好为企业社交产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由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软件在设计时过于偏重业务功能,在社交化转型上缺少开发经验,开发成本与风险都难以控制。如果可以直接与现有成型的企业社交产品整合,则为企业软件厂商提供了巨大便利。同时,通过整合,企业社交产品将可以借助企业软件庞大的客户群体,积累其自身客户数量,快速占领市场。
开放“社交化引擎”,帮企业软件提升易用性
实现与传统企业软件对接、整合的关键,就在于企业社交产品是否能够提供符合企业软件需求的开放“社交化引擎”。笔者以为,只有切实帮助企业软件提升其软件易用性的“社交化引擎”才能获得青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升企业软件基于业务功能的沟通、协作能力
以微软CRM对接tita.com为例,通过tita提供的“社交化引擎”,实现了widget与接口两种模式的系统对接。当销售人员发起新的销售项目时,可以直接在CRM中发起讨论,方便主管、同事、客服人员等通力合作,随时提供销售建议,促进订单达成(如下图)。此时,原本使用者之间割裂的关系被打破,相关人员可以围绕业务进行更为高效的沟通、协作。
二 实现隐性信息的合理归类与积累
传统企业软件目前更多是扮演了“信息”记录的角色,而记录的信息往往都是僵化的显性信息,对于员工在业务执行中产生的想法、经验等隐性信息,则无法留存。而有效的“社交化引擎”在为员工提供方便的业务沟通、协作平台的同时,员工之间沟通的内容与经验都应被有效的积累,并合理分类,方便查询与再利用。同样以微软CRM为例,与tita对接后,销售跟单中的内部协作过程被留存下来,其中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被新人复用,将老销售人员去留的影响降至了最小。
三 单点登录与随需使用
在使用企业软件的过程中,员工往往要使用多个不同帐号来登录不同的企业软件,对使用者来说极为不便。社交化平台与企业软件对接后,应该为使用者提供单点登录功能。也就是说,社交化平台串联起了各个企业软件,为各软件提供了统一的登录入口。在微软CRM与tita对接的案例中,用户可以直接使用微软CRM帐号来实现对其他系统的统一登录。
另外,随着企业2.0与云计算SaaS模式的不断成熟,企业软件一次性打包购买模式已经逐渐被客户放弃。更多的客户只希望购买自己所需的功能,并且按实际使用情况付费。企业社交产品提供的“社交化引擎”,应该支持这种用户使用模式。方便用户随需选择与其对接的企业软件功能,并按需进行组合。